鎳的歷史
鎳在人類物質文明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由于鎳和鐵的熔點較接近,鎳被古人誤認為是很好的鐵。在古代,中國、埃及和巴比倫人都曾用含鎳很高的隕鐵制作器物,且由于鎳不生銹,也被秘魯土著人看做是銀。早在公元前235年,我國就開始使用鎳礦物制造硬幣,而白銅即銅鎳合金在公元前200年就被我國古人發明和使用了。在1751年,斯德哥爾摩的Alex Fredrik Cronstedt研究一種新的金屬——叫做紅砷鎳礦(NiAs)。他以為其包含銅,但他提取出的是一種新的金屬,并于1754年宣布并命名為nickel(鎳)。
在提取的過程中金屬鈷、砷和銅的合金都以微量的污染物出現,被許多化學家誤認,直到1775年純凈的鎳才被Torbern Bergman制取,這才確認了它是一種元素。1952年有報告提出動物體內有鎳,后來又有人提出鎳是哺乳動物的必需微量元素。1975年以后開展了鎳的營養與代謝研究。
鎳行業發展
近年來,世界鎳的生產和消費比較平穩,世界上鎳市場供求情況主要是隨不銹鋼工業發展變化而變化,隨著鎳在不銹鋼工業消費中應用的增長,鎳鐵冶煉工藝技術有了極大進展,高品位鎳鐵產量得到大幅提升。鎳礦資源大國主要有俄羅斯、加拿大、新喀里多尼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古巴,合計礦產鎳產量和出口量約占世界總量的80%左右。
鎳的冶煉主要集中在俄羅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挪威、中國、新喀里多尼亞、英國、南非和芬蘭。
主要的鎳消費國,也是不銹鋼主要生產國,有日本、美國、德國、俄羅斯、意大利、法國和韓國。在主要鎳消費國中,僅有俄羅斯是鎳資源國家,其余的消費國幾乎沒有可供開采的鎳礦,主要依靠進口鎳精礦和其他初加工鎳產品。鎳資源的不斷消耗,資源儲量的不斷減少,尋找并合理開采新鎳礦與加大鎳資源再生工業發展成為了當前鎳行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我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鎳鐵生產和消費國,隨著經濟和鋼鐵工業的不斷發展,鎳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但與此同時,鎳礦的產量也在不斷增加,逐漸造成了當前全球鎳市供應過剩的嚴峻格局。在國內不銹鋼生產中,鎳鐵作為生產原材料,其使用比例將逐年上升,純鎳的使用呈下滑的趨勢。而在我國鎳行業不斷發展的同時,問題也隨之而來,如鎳礦中多為低品位,露采比例很小,可采儲量更少,開采和冶煉技術相對較落后,與世界先進技術還有很大差距,開采和冶煉成本居高不下,由此可見,我國鎳行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鎳的替代產品
在建材行業,奧氏體不銹鋼正在取代原有的低鎳、雙重鉻或超高鉻不銹鋼。一些不含鎳的特殊鋼有時也會取代含鎳不銹鋼,應用于電力及石化行業。鈦合金可取代金屬鎳或鎳合金,應用于腐蝕性化學環境中。鋰電池則在一些設備中取代了鎳電池。